再度重温了1987年央视版的《红楼梦》,确确是经典之作。电视剧的篇幅足够铺展长篇红楼梦叙写的历史,各人物之间的爱恨恩怨,是迄今为止最贴近原著精神(虽然内容上也做了些改编)的影视作品。演绎出了“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家族及时代特征,大户人家“爬灰”的丑陋不堪,“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禅意,丫头小子们寄身于富贵之家“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凄惨,众女儿“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情。
看罢此剧,再看1977年李翰祥的《金玉良缘红楼梦》就有些笑谈之意。李耳更是看得笑不禁声,半途撤身走人。独剩我一人不愿半途而废,看至终曲。平心而论,这部片子如果不取名红楼梦,各角色也不以红楼人物呼之,倒是很不错的一出传统通俗爱情戏曲电影,你从中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梁祝》的痕迹。虽有人称李翰祥古典文学功底不错,但他仍然没能很好的理解和表达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他这部电影对于红楼梦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梁祝》传统爱情故事的审美水准之上,深以为憾。
看过十年后拍摄的电视剧红楼梦,再看过十年前李翰祥的电影,比较之下仍以1987年剧为标杆。虽然该电影荣获了金马奖的服装奖和美术设计奖,人物衣饰华美,尤以黛玉、宝玉为佳,终究难与电视红楼媲美。庭院布置、室内装饰的确极尽奢华,但却以电视红楼的大观园更为磅礴大气。在演员的选择上,87年版红楼梦的角色们无论从外形上还是表演上都令原著人物栩栩如生,活色生香,可二而为一。77年版电影虽有耳熟能详的偶像林青霞、米雪、张艾嘉、狄波拉坐镇,然而骨瘦如柴,双目如巨的贾母不能令人信服,王熙凤的扮演者年龄不小,美艳不足,威严有之,又缺乏刁钻和狡黠。米雪的浓眉大眼与宝钗的形象有差距,张艾嘉的林黛玉又不够柔弱,少了风流气度,林青霞反串的宝玉淘气过余。演绎上,各位演员的表演浮夸有余,沉稳不足。张艾嘉的部分处理倒也不错,但唯独狄波拉饰演的紫娟无论从外形和表演上都堪称精彩,虽有侠女小青的影子,与87年版紫娟风格不一,但确是一较高下的人选。
最最不能欣赏的或许还是戏曲部分。87年版的红楼梦的各段唱词出自原著,歌词紧密结合剧情的发展,有突出人物命运、揭示剧情发展的作用,用词典雅、精美,作曲上符合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一唱三叹,吟咏婉转,悲悲戚戚,令人痛彻落泪。而77年《金玉良缘红楼梦》的黄梅戏、越剧唱腔在演绎红楼梦上少了韵味,加之歌词的直白、浅露、通俗,令人哑然失色之际,不得不痛惜其的的确确糟蹋了红楼。虽然言辞颇重,实乃爱惜经典的缘故。
文末,谈谈77年版电影胜出之处。87年版红楼梦令人深为不满之处不在于金玉良缘的改编,而在于深爱黛玉的宝玉接受了宝钗的婚姻,过了一段平淡的婚姻生活之后,贾府抄家,逃出囚笼,再写到离开宝钗,逃离尘世。咳咳,这一段的处理有些玷污了心目中神圣的宝黛之恋。而77年版电影满足了我的夙愿,大篇幅的处理了这一高潮段落,写宝玉得知调包计后,呼天抢地,痛斥众人,大闹新房,转而在黛玉灵前痛号起誓,继而镜头就切换到贾府抄家,宝玉出走。真正轰轰烈烈、悲天恸地的爱情绝唱演绎得令人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