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一部充满戏剧张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全片多处的手持摄影,由始至终的零配乐,导演试图用一种最真实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伊朗寻常百姓的生活。电影在歌颂真善美的同时,也影射出的关于贫富阶级矛盾、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
【真实的谎言织成“美错”】
本片在2011年柏林电影节上可谓风光无限,一举囊括最佳电影金熊奖和最佳男女主角的银熊奖。其中尽管有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被捕等诸多政治因素的推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本身的质量的确很高。与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作品不同的是,阿斯哈·法哈蒂的《别离》并没有局限于对宗教和人生的哲学思考,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伊朗人的信仰与社会现状融入到一个小故事中。开场五分钟在法院的长镜头,将纳德和西敏夫妻两人的生活现状交待的很清楚:一个中产家庭,妻子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希望出国,丈夫由于要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于是坚决反对,两人无奈之下闹上法庭要离婚,却又为女儿的归属争执不下。结果法官认为二人无理取闹,离婚请求被驳回。妻子一气之下独自回了娘家,丈夫为了照料父亲请了一位女佣Razieh。Razieh代表着伊朗的社会底层人民,她的丈夫不仅下岗在家,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差点被抓进牢。Razieh尽管有着身孕,但为了补贴家用,她瞒着丈夫去为纳德家做了佣人。然而有一天,主人与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由争执引发的悲剧造成了两家人之间的冲突。法庭上的针锋相对,生活中的威胁恐吓,善良人们的真实谎言,编织成一个又一个的谜团。然而在所有谜团解开的一刹那,我们又不禁感叹,所有的一切到头来只是一个个美丽的错误。
【写实镜头下的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
《别离》全片没有使用一处配乐,单凭扣人心弦的故事来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只有在结尾法庭走廊的长镜头中,才响起了哀伤的钢琴曲,将观众带出了充斥全片的紧张和焦虑。然而屏幕上冉冉升起的片尾字幕却又告诉我们,这不是插曲,而是终曲。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将人们带入了深深的反思。
社会的贫富阶级矛盾是影片反映的主要问题。电影不止一次借Razieh丈夫之口说出“我做了一辈子的鞋匠,我现在下岗了,一无所有了。你要是逼我,我什么事都做得出”这句话。近年来伊朗的失业率一直高企,官方公布的数字在14%左右,但实际数字可能接近25%。工人阶级的失业必然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伊朗政府长期以来的高压政策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富人阶级,他们并没有像影片中纳德那样留下来像照顾父亲一样来改善自己的国家,而更多的是像西敏那样一味逃避,出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影片结尾家庭的破裂也象征着国家的分裂,是导演用心良苦地为社会敲墙警钟。
在关注社会的同时,《别离》的另一个侧重点即是反映伊斯兰教徒的善良与美德。电影充斥着谎言,但也充满了说谎者的忏悔。细观《别离》中的每一个人物,他们或为生计所困,或为家庭所困,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正义的。对于真善美的弘扬,不论是导演的本意,还是为了审查的需要刻意为之,都为影片的人文主义增色不少。古兰经是他们的行为准则,也是这个危机四伏的社会最有力的秩序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