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来无事,看了部分点击量高的资深影评,着实令人失望,有些看不懂电影的,却在夸夸其谈评论某电影的不足。有一篇文《我对《肖申克的救赎》的失望 》,让我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观点:
看了你写的文章,我只能说,也许你读过同时读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托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 但是你对于美国的文化,历史,以及此电影的时代背景了解甚少,所以才会有你的疑惑。 我试着给你解答一下。
那些推崇此片的人大概没有同时读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托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后部作品更给人震撼。我想《救赎》的拍摄肯定受到过上述两本著作的巨大影响。比较这两本书中反映的人性光辉来讲,《救赎》中的人性光辉有些虚假。Andy放歌剧唱片给犯人听这一幕就给人很虚的感觉,如果一个500个犯人的监狱里头有1、2个犯人听得津津有味,我不反对,但如
果这500个犯人人人听得入神,我表示强烈怀疑。犯人的欣赏层次似乎还到不了能喜欢歌剧的地步,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美国人接触接触,你会发现他们的品味嗜好其实跟我们的农民工兄弟是没有多少差别的。当然,农民工也有欣赏音乐的权利,但他们的偏好肯定跟钢琴家不一样,歌剧对于他们也许跟噪音没什么区别。这也许只是Andy的一厢情愿而已。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宁愿看到是这样一个场景:犯人们三五成群,窃窃私语,表现出对 Andy处境的担忧和一些恐惧心理。而不是一种陶醉或者享受的表情,你不觉得如果人们遇到如此意外的事情,还有心情去品味音乐岂不是很不合理?扩充图书馆是可以做的,但犯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被夸大到了有点不真实的程度了。
首先你没有看懂,Andy发因为是给自己听的,她是重温那种听音乐的自由,表达他内因对简约以外的生活的渴望,由于他的喜悦,他想与朋友一起分享,因而把音乐分享给了自己的同伴。 当这些犯人听到音乐的反应。你可以粗俗的理解为,十年牢狱,老母猪变貂蝉。何况在那个午后,犯人都在放风,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懂不懂,并不妨碍他对于此时此刻的那种心情上的享受。就好比一个文盲第一次看电影,他也许什么都看不懂,但并不妨碍他对看电影本身这个行为的享受。
另外,为了表现狱官的凶残,影片中有个情节,狱官在大厦顶上当众欲把Andy推下摔死,虽然只是威胁,但我觉得在那么多警务人员和犯人面前,即便是在那个时代的美国,我觉得也有些离谱。试想,如果Andy回答稍有闪失,难道狱官真敢把他推下去吗?即便在中国旧社会,狱吏也不敢当众故意杀害犯人。 如果大家都知道狱官当众不敢杀死Andy, 那他这样的威胁岂不是很可笑,如果狱官还有点脑子的话,是不会用这种愚蠢的方式的。总之,整个故事有些哗众。
你知道什么叫拉帮结派,你知道什么叫敢怒不敢言,电影本身的那个时代,贪污腐化,种族歧视在美国那时候是很严重的,那个时候的美国没有现在这么美好。
有些人认为:“只有当囚犯有直接途径可以检举告发,并且其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时候,“狱吏故意杀害犯人”与“不敢当众”才有直接联系。”——但难道你没有看到Andy是如何得到扩建图书馆的资金的吗?他可以写信给州长!这说明他们与外面的沟通是没有问题的。典狱长为什么杀死知道Andy案情内幕的那个小青年?因为他知道Andy肯定会让外界知道这件事的隐情,并据此要求重审案件。由此可以推断,30年代的美国还是个法制社会,影片中连记者招待会都有!关键是证据,所以典狱长消灭了那个证据,而Andy仅凭一叠财务帐本就告倒了典狱长,并迫使其自杀,这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法制状况的一个说明,若以你对美国社会的理解,一叠财务帐本,连人证也没有(Andy不敢做人证)根本无足轻重,这也是影片中前后矛盾的一个Bug. 所以,看守长如何敢在广庭大众下留下滥杀犯人的人证和物证?而Andy仅仅是上前提出他的建议而已,你不觉得看守长反应过激了吗?
只能说明你对财务不了解,账本接的是金钱的流向,人证不只有andy一个,,账本记录的是什么,记录的是他从谁手里收了多少钱,这个谁有多少人啊?只要问这些行贿的人,你是否给钱给这个典狱长,只要确认了,今本就可以去定这个账本的真实性了,有了犯罪事实,钱在不在已经是次要的。 一个模范典狱长,爆了金钱丑闻,他的前途没了,最关键他要入狱,而恰恰很有可能就进入他自己曾管辖的监狱,那些犯人会饶了他吗? 还是自杀痛快些。
说起那叠财务帐本,我又想起了一个疑问,新闻报纸如何敢在没有实地调查的情况下就凭一本私人财务帐本和一面之词(出自一个越狱犯之口)而登报揭露这个内幕?我敢说报纸没有采访过典狱长,因为影片中典狱长显然直到事发、看了报纸才知道被曝光了,没有做任何准备和抵赖就自杀了,至少在宪兵来抓捕典狱长之前,典狱长的上司应该找他谈过话,弄清事实才对啊。这个情节很可笑也很幼稚。另外,仅凭这种私人帐本,没有人证,用的是一个虚拟的人的身份登记的银行账户,而不是典狱长的名字登记的,而且银行里的钱又被Andy在光天化日之下取走了(有人证物证),怎么可能把老奸巨滑的典狱长逼入死境呢?这也不符合典狱长的性格呀。如果这样,岂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编造一本假帐本去陷害某个清廉的政府官员了?,总之,该片中自相矛盾之处比比皆是。受到该片的激励启发是件好事,但影评不应该因此而有所偏颇。
参见上个解答
整个监狱里大部分的犯人被刻画得都快成好人了,尤其是Andy的黑人好朋友,简直是个正直的大好人。我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这应该不是一个普通监狱,而是渣滓洞或白公馆之类的政治监狱,即监狱里关的是一群革命群众,而监狱外的都是妖魔,而事实上肖申克关的都是些杀人犯、抢劫犯、强奸杀人犯等最重、刑期最长的犯人。相比之下《监狱风云》的细节描写也许更真实些。这种夸大同时反映到对Andy人性光辉的刻画上来,使他几乎变成了圣人,从而消弱了他的真实性。当然这使得Andy这个人物更具有偶像价值而倍受推崇。至于监狱长和狱官则更是简单地被刻画成恶人,与《死屋手记》中悲天怜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似乎差了一个层次。
没有说这里的人都是好的,但是俗话说, 人与群分,物以类聚。首先和andy做朋友的,可以说都是具有人性一面的。所以这些人才会在一起。
《救赎》从哲学层面来讲无非想表达两个思想:
1。平等和自由
2。坚韧不拔,理想坚定。
只能说,你彻底没看懂。他没讲平等,也没有讲自由。 只是讲述一个普通人他内心对生活的渴望,当他在监狱中准备过一辈子,发现真相后,被人无情利用后的反抗与复仇而已。而对于这部片子,不同境遇的人,从这个片子中体会出的东西也会不同。一部商业片,能做到看完之后,观众会反思,已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