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国王的演讲》这种能被奥斯卡垂青的电影,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可挑剔、无懈可击了的。事实上也如此,鸡蛋里挑骨头的事并非什么好事,没必要把一部公认的好片批得一无是处。只不过《国王的演讲》唯一值得质疑的就是它是如何击败《盗梦空间》、《社交网络》等片,而荣获奥斯卡4项桂冠的。
从理论上讲,《国王的演讲》并不是一部合格的历史电影,片中所涉及的乔治六世口吃问题的解决,也并不像电影所述的那样成功,而是陪伴了乔治的一生。且诸如此类的历史漏洞在电影没有标明“纯属虚构”的情况下频繁出现。可想而知,这种情况要是出现在中国的影片中,肯定会被一些所谓的史学家骂得体无完肤。但奥斯卡偏偏钟情于它,这并不表明英国就没有史学家,而是奥斯卡的评委们真的将这部电影“电影化”地看待了,这也恰好说明当论其公正地位时,为何奥斯卡可以成为电影节的“大只佬”的原因——“好电影的标准:既要高于生活,更要来源于生活。”而《盗梦空间》与《社交网络》显然太高了。
然而,励志的故事套在谁身上都有可能会魅力无限,所以励志的电影很多,但《国王的演讲》却能脱颖而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电影制作的精良程度。无可厚非,《国王的演讲》是励志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徐静蕾版)同样也是,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描写皇室生活,一个是描写职场生活,从大众化得角度来说,后者更要“亲民”一些,但作为一部国产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为何难以得到国人的恭维?这就要看电影制作的精良程度了。显而易见,《国王的演讲》的制作是相当精良的,该片毫不吝啬地大量运用蒙太奇手法,其中伸缩镜头很自然地带动画面的划接,更是堪称一绝;而《杜拉拉升职记》在炫丽的剪辑开场之后,一切都落入了电视电影的拍摄水准,有些地方甚至到了让人觉得剪辑都是多余的地步。所以说不是任何电影都能被奥斯卡提名的,《国王的演讲》是完全具备入围“奥斯卡电影”的基本水准的。
二是《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绝不单单是励志那样简单。我之前说过,励志这类故事无论套在谁的身上都相差无几。那为何《国王的演讲》要选择这样一段历史进行改编(电影中虽未提“改编”二字)呢?在我看来,就是因为这段历史足够“政治”。
乔治六世身为一个口吃的公爵(相当于未登基的太子),他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继承王位不是他的初衷,但老国王的死去,以及爱德华八世为其伟大的爱情观而选择退位时,王位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的身上。且王位本来就是个有名无实的东西,之前老国王也提到这一点“我们只不过是在众人面前演戏”,所以在上有首相压制,下有议会干扰,旁有教会的追击下,国王的功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作为公众人物的他们,替议会和首相演讲。但偏巧,这唯一的功能也正是乔治六世最大的难题。因此,他之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消除自己口吃的毛病,并不是因为别人的讥讽,也不是家人朋友的激励,而是来源于首相、议会、教会的“政治”压迫,要知道在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想要干掉一个国王比杀鸡宰牛困难不了多少。
另外,片中还有一大细节就是“希特勒”的反复提及,很明显,这也是出自于政治因素的考虑。片中在乔治六世加冕之后看到那段幻灯片时,他就预感到希特勒要发动战争了,但当时的首相是张伯伦,议会也绝对不会听进去乔治六世的话,所以当首相换为丘吉尔时,也是英国为绥靖政策自食恶果的时候了。这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国王的悲哀,以至于到该片的结尾,矫正师莱昂纳尔也并没有因帮助国王完成演讲而感到特别喜悦,因为他知道,他虽然成就了一个国王,但这个国王却无法拯救整个英国,这也正是本片的真正意义所在,绝非单单是励志那样简单。
所以,是“做梦”、“上网”还是“皇室”才更能让喜欢插手政治的老美(据说奥斯卡奖的评委80%是美国人)偏爱呢?答案很明显,《国王的演讲》不仅贴近了生活,更顺应了评委们的口味。
ps:
君主立宪制——“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而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逐步形成了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
の听懂好莱坞先生话的人,绝不脑残!!!!!